辽宁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

新闻动态

在全总十六届十次主席团会议上的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8日          编辑:         来源:

  不忘初心推进工会工作继续前进 

  在全总十六届十次主席团会议上的发言摘登 

    主动作为 探索创新 在去产能中做好困难职工帮扶解困工作 

    河北省总工会 

  一、研究新情况,找准帮扶解困发力点

  河北省总工会在2014年开展全省困难工业企业及其职工状况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专门组织了“‘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职工思想生产生活状况大调研”,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不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3倍的标准,筛选出了近5万名家庭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给予重点关注。符合困难职工条件的,及时建立帮扶档案;不符合条件但暂时确有困难的,纳入工会自有资金帮扶范围,确保不因去产能造成新的贫困,助力包括困难职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在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二、探索新方法,提高帮扶解困精准度

  困难职工中尤其是去产能下岗困难职工中,有一部分人有创业就业意愿和能力,但缺乏资金和条件,我们把他们明确为帮扶的重点群体,组织实施创业就业扶持专项行动。2015年,安排500万元专款,选择邯郸涉县先行试点,通过小额借款贴息、无息借款、资金入股、物资支持等4种方式,扶持困难职工自主创业、脱贫解困。省总今年又编列了2000万元预算,加上各市、县配套,共筹措资金5000万元。目前第一批创业扶持项目已有240个,其中去产能中下岗职工申办81个项目,惠及职工近1000人。创业就业扶持专项行动,一是改变了原有的过节慰问、简单发钱发物的帮扶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式救助为造血式扶持。二是通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保,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壮大了工会帮扶力量,形成了合力帮扶城市困难职工的局面。三是通过人员担保、工会无息借款、困难职工创业还款的运行模式,使工会有限的帮扶资金活起来、转起来,惠及更多的困难职工。

  三、拓展新路径,力求帮扶解困做到位

  一是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个体经营,又有连锁加盟;既有合伙企业,又有成立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二是产业行业分布广泛。已有的240个创业项目中,既有工业项目,又有农业产业化项目;既有传统服务业项目,又有文化创意项目和“互联网+”等现代新兴产业项目。三是项目选择务实高效。开展“技术创业、经验创业、联合创业、特色创业”等4种扶持形式。针对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提供技术创业服务,帮助他们适应市场,独立经营;针对因病、因灾、因故无力继续从事生产经营的职工,发挥其有生产经营经验的优势,提供创业服务,助其快上手、快见效;针对技能相近而自身创业实力不足的职工,组织他们联合起来,聚集资金自主经营或承包经营,实现共同发展、协力脱困;针对头脑灵活、思维超前的职工,帮助他们争取优惠政策扶持,打造特色创业项目,用资金和政策助力他们早日脱贫。

    围绕解决职工群众困难 精准做好帮扶服务工作 

    山西省总工会 

  一、加强领导,准确摆位,把“精准”要求贯穿帮扶服务工作全过程

  山西省总成立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工会保障工作会议,全力以赴配合政府做好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二、源头参与,主动作为,把工会帮扶工作融入党政民生工作大局

  一是努力推动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融入政府扶贫攻坚大局。起草《关于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全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报告》,得到省委高度重视和批示。二是主动参与政策研究制定。上半年,省总先后参与11个民生政策的研究制定,针对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转岗安置、全省护工培训计划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搭建平台,筑牢基石,实现对困难职工帮扶的有效覆盖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去年起,全省工会依托帮扶中心平台,开展“一县一年一主题、一年解决一问题”活动,总结推广31个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学习的经验,筹资4334万元,帮助7.8万名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

  二是筑牢两大基石。开展“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拿不到工资找工会”专项行动,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指导意见》基础上,又制定《农民工工作方案》《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工会保障工作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修改版)》,将农民工维权服务尤其是保障工资支付工作,纳入工会工作考核内容。省市县3级工会全部建立农民工讨薪应急救助周转金,出台使用和追偿办法,使之走上制度化轨道。今年共接待农民工欠薪来访110件,涉及金额981.5万元,工会共垫付周转金535.6万元。开展就业创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和春风行动,重点解决职工就业难题。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积极协助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组织“万名职工出太行”、打造“吕梁山护工”、搭建线上线下智能招聘平台等多种形式促进职工就业。

  三是织密三张保障网。织密困难职工基础数据网络。全面展开困难职工重新申报审核,实行基层工会公示、县帮扶中心把关、市总工会抽查的“阳光操作”程序,形成动态管理,已确认有27497户在档困难职工脱贫出档。织密精准扶助网络。市、县帮扶中心对每户困难职工入户调查,制定解困脱困清单,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目前已有80%的市县展开工作。织密全方位服务网络。整合资源,努力为困难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会员普惠制服务。在各市、县投资或筹资为户外劳动者建设“爱心驿站”,为职工提供热水、热饭、休息、如厕等服务,已挂牌147个。阳泉、晋中推行“特困职工证”制度,太原、晋城开发了独立的大病互助网络系统。

  深入开展“查保促”活动 切实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山东省总工会 

  一、抓认知定位,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一是认清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按照全总要求,充分认识到 “教育发动组织广大职工查隐患”是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二是明确在工会工作中的定位。生命健康权是职工最基本的权益,抓好群众性安全生产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手段,是党政所想、企业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群众性”的具体体现。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强大声势

  山东各级工会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自身宣传阵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得到了各级党政的重视、广大职工的参与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三、抓教育培训,夯实群众性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组织发动职工开展“查保促”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集中培训、班组大讲堂、事故警示教育、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四、抓载体拓展,不断提升群众性安全生产工作质量

  一是推广普及“手指口述”“岗位安全描述”操作法,开展“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征集”、“安全隐患随手拍”、安全生产技能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安全警句征集、安全文化征文、安全生产宣誓签名以及安全文化“进车间、进班组、进走廊、进食堂、进宿舍”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安全生产氛围,强化职工安全生产意识。

  五、抓机制建设,推动群众性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方案制定。山东省总每年召开专门的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下发本年度“查保促”活动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并安排至少2个月的集中行动。二是坚持督导检查机制。全省各级工会坚持以非公中小企业为重点,在坚持日常督导检查的基础上,每年至少2次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集中的检查督导。三是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机制。对职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措施、时限等相关事项,对整改完毕的安全隐患实行销号制度。

  “查保促”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各行业职工共查出安全隐患148.5万余项,整改完成146.5万项。2015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10.6%,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3%。

    夯实基础 创新服务 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 

    河南省总工会 

  一、狠抓组建,持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推动建会。始终把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出台《河南省总工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突破重点难点带动建会。根据河南是农民工大省的实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就业范围广、建会难度大的特点,坚持五措并举,狠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农民工入会工作。去年以来,全省新发展农民工会员167万人,占同期新发展会员的80%。三是强化宣传发动吸引入会。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工会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和文化宫、俱乐部等阵地作用,广泛宣传工会知识,吸引职工入会。四是拓展网络渠道方便入会。开发手机APP,利用官方微信平台,设置“我要入会”等模块,方便职工借助手机随时随地申请入会。目前有786名职工通过手机APP、微信加入工会。

  二、着力规范,切实提升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水平

  坚持一手抓工会组建,一手抓规范化建设,确保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坚持分类指导,制定了六个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基层工会切实做到“六有”“四规范”,即有组织架构、有工会干部、有制度机制、有活动载体、有经费保障、有工作成效,组织机构设立规范、制度机制建立规范、活动阵地建设规范、工会经费管理规范。省总今年拿出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深入开展“百家示范”系列活动,在全省培育打造示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会、示范乡镇(街道、产业集聚区)工会、示范工会联合会和示范村(社区)工会各100家,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达标升级。

  三、强化服务,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

  一是全面深化“双亮双强”活动。坚持把“工会组织亮牌子强服务、工会干部亮身份强作为”当作企业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会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目前全省“双亮双强”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二是深入开展“三创两争”活动。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工会和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健全完善联系基层联系职工长效机制。省总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个乡镇工会、1~2个企业工会和2名困难职工,机关各部门、各驻会产业工会联系1个企业工会,每名处级干部联系1名困难职工,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30天。四是创新拓展“互联网+”普惠服务模式。建立动态实时的工会会员、工会组织和职工需求三大数据库,推动职工就业维权、技能提升、婚恋交友等服务深入开展。

  搭平台 建机制 推动服务农民工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 

  一、加强与党政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为工会服务农民工提供有力保障

  主动加强与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以及发改委、工信委、人社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交流协商机制。加强专题调研,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决策参考。

  二、搭平台、建机制,为服务农民工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有力支撑

  形成了以五大平台和五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农民工工作体系。五大平台:一是建立由区、市、县工会帮扶中心和基层工会帮扶站点组成的四级农民工帮扶平台。二是在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地以及街道、社区等建立工会工作站,在各类园区、工业集中区建立“职工之家”,在广西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广东省建立驻粤农民工服务总站和分站,搭建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三是以工会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农民工夜校、职工大学为依托,搭建了培训、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的农民工培创平台。四是建立覆盖全区的法律服务律师团(站),搭建了便捷高效的农民工维权服务平台。五是开通“广西工会”“桂籍农民工娘家人”微信服务公众号,设立“职工在线”“红娘联盟”“桂工学院”三大网络服务平台,搭建了农民工网上服务平台。五大机制:一是农民工入会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会组建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党建目标考核,制定了下拨工会经费与农民工入会挂钩、农民工可在户籍所在地入会等制度措施。二是农民工培创机制。在全区开展“送培创工程”,明确培训数量,确保70%以上受训农民工获得初级以上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60%以上。三是农民工帮扶机制。将困难农民工列为精准建档和帮扶救助的重点对象,对困难农民工及其家庭“两头帮”。四是农民工维权机制。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依托工会法律服务站点构建“一小时法律服务圈”。五是两广工会服务农民工合作交流机制。建立两广工会农民工异地双向维权帮扶机制、广西籍在粤务工乡亲联络联谊机制和帮扶救助基金,定期召开两广工会工作联席会。

  三、创新方式方法,把服务农民工工作做深做实

  一是打造建会入会“直通车”。开展“特色建会”活动,在村镇社区、工业园区、劳务市场设立农民工入会窗口,建立外出农民工档案和跨省农民工联络站等。开展“千里边海防线基层工会建设”活动。二是打造工会“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将工会法律服务站点建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工业园区以及大型企业,组建“千人工会法律援助服务队伍”,使农民工有困难和需要一小时内就可以找到工会的律师为其服务。三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培训创业模式。创建“桂工学院”网上培训平台,开展网上点单式培训,组织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电子商务培训。

    聚合 聚力 聚焦 在实施贵州大扶贫战略行动中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和作用 

    贵州省总工会 

  一、聚合社会资源,驻村帮扶迈出坚实步伐

  在成功探索省总驻村帮扶普定县“猴场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把基础做实、把产业做强、把环境做美、把百姓做富”的思路,明确了具体落实的“五抓”措施:一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二抓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致富门路;三抓农村电商发展,畅通物流渠道;四抓素质能力培训,提高致富本领;五抓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发展合力。省总驻村帮扶工作队4月份入驻以来,积极主动、有效作为。一是进村入户、开展遍访。全面掌握了解村情民意和群众生产生活实情,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借力聚智、把脉开方。协调省有关部门选派20多位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把脉问诊”,编制《织金县熊家场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精准扶贫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三是精选项目、精准发力。在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梳理了2016年着手实施的扶贫项目43个、涉及资金6834.82万元,涵盖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

  二、聚力创业就业,服务农民工探出新路子

  一是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通过设立贴息资金,为开发型、成长型、创新型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补助,贴息标准为每户每年6万元,省、市、县三级工会按3:2:1比例承担。自去年7月份开展活动以来,全省工会共培育示范企业467户,发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带动就业1.6万人。二是选树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通过开展培育选树活动,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全省工会计划选树“创业之星”1000名、吸纳就业10万余人。三是组织实施“农民工匠”培育行动。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了万名“农民工匠”培育行动。自今年4月份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工会已累计培育各行各业“农民工匠”近百名。

  三、聚焦解困脱困,帮扶城镇困难职工推出新举措

  省总于今年3月中下旬组织9个调研组,围绕城镇困难职工数量、分布、困难程度、致困原因、解困脱困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形成《贵州省城镇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省政府根据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2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相关问题。目前省政府已拟订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省总制定了关于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认真开展精准识别,为精准施策打牢基础。

    努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 致力引导职工建功立业 

    甘肃省总工会 

  一、认真谋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

  制定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实施了《甘肃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工作方案(2016-2020)》。提出并在全省实施了“技能提升”“职工创新”“创新型班组”“劳模创新”“陇原工匠”和“劳动竞赛”等6大行动。思路是:以技能比赛为抓手,鼓励广大职工钻研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本领;以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载体,进行技术攻关,带动更多的职工开展技术创新;以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为引领,以创新型班组建设为平台,打造创新团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开展“陇原工匠”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协调,提供组织保障

  省总工会联合省人社厅、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等单位联合成立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相应成立组委会开展活动。各级组委会建立情况通报、工作协调制度,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各级工会牵头、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省总工会把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作为重点工作,加大人力、资金等投入力度,纳入各级工会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任务。

  三、强化激励措施,提供动力支持

  协调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制定修订《甘肃省职工职业技能比赛表彰奖励办法》《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办法》《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办法》《甘肃省创新型班组评选命名办法》《甘肃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暂行)》等政策文件,从晋升技术等级、兑现工资福利待遇、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方面进行激励。协调有关行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在职称晋升、津贴补贴、荣誉奖励等方面制定鼓励职工参加技能比赛提升素质的政策措施。近5年来,全省共有约230万人次参加了不同层级的比赛。

  四、分级组织实施,确保落地落实

  国家级、省级一类比赛因参赛队员多、层次高、社会关注度高,由省组委会直接组织。近5年,省组委会共举办了64个工种的省级决赛。省级二类比赛因主要参赛人员集中在行业内部,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性较强,依托部门行业组织。行业部门组织的省级二类技能比赛平均每年有73项,今年则有110项。市州和大企业级比赛由市州与大企业组织,享受省里的统一政策。5年来全省14个市州平均每年举办比赛87项。各大企业根据各自实际,每年都选择大量工种进行比赛。今年,大企业级比赛工种达149个。

 
辽宁省机关党建网